您家也有國中生嗎?
您與他(她)的相處情形是否出現危機了呢?
看一看這一篇文章可能對會有所幫助唷!
too Young to be a Adult, too Old to be a Child
文章資料來源: http://mag.udn.com/mag/campus/storypage.jsp?f_MAIN_ID=383&f_SUB_ID=3760&f_ART_ID=160509
「對於親子教育,我的看法就是,父母都是在做了父母之後,才學著做父母的,即使像我們這些被稱為專家的人。」
前台北市社會局長、考試委員暨政大教授陳皎眉,是親子關係、兩性關係的教育專家,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她也曾經歷女兒叛逆的困境,親子關係一度惡化到很難互動,她只能靠寫信和女兒單向溝通,花費好些時光才修復關係。
陳皎眉在女兒即將升國中那年,結束在美國的研究返國,隨即被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邀請出任社會局長,女兒面臨美國與台灣教育方式不同的適應期,她卻又忙得不可開交,慢慢的和女兒談心變少了。陳皎眉回憶,當時她常常爽約,每每答應了女兒要早些回家,卻又因議會質詢耽擱了,當她打電話向女兒致歉,聽到女兒說「Never mind. I am used to it.(沒關係,我習慣了)」,她就覺得很難過。
陳皎眉說,女兒變得叛逆是逐漸發生的,她漸漸感覺到事態嚴重,但她和先生因忙於工作,沒有立刻處理惡化的關係,結果情形每下愈況,女兒的成績一落千丈,兩人互動更是針鋒相對,連帶讓陳皎眉的情緒也非常惡劣。她曾試著盯女兒念書,卻引起更強烈的反抗。她雖然被稱為溝通專家,當時卻和女兒一開口就吵架。
陳皎眉說,狀況最後惡劣到只能筆談,由陳皎眉單向溝通,雖然女兒未回信,但她知道女兒至少會看信、會懂她的想法。她曾在信中坦言「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?希望你告訴我,你希望我怎樣做?」陳皎眉認為,父母不必害怕承認自己不知道、承認自己挫敗的感覺,因為彼此是親人,自己的感受,更應該讓對方知道。
事後回想,這些信確實有用,因為父母一向都讓人覺得高高在上,但她坦承挫折的心情後,女兒反而更能了解她。
社會局長任期結束、女兒念高中時,陳皎眉決定離開社會局回到家庭。她說,那是個重要的決定,結果卻讓她很滿意,「當看到女兒又變成一個人見人愛乖巧的孩子,我覺得我做了正確的決定」。
陳皎眉說,自己並沒有特別做什麼,只是回到女兒的身邊,就發揮了作用,小孩有天然的自我療癒能力。「孩子不希望父母管他,但卻希望父母陪在身邊,希望當他需要的時候,父母會就在他身邊。」重回家庭後她並沒有緊盯女兒課業,只是陪女兒吃飯、逛街、看電影,重新建立起關係,女兒自己就有了很大改變,在數學系教授的爸爸陪伴下,重拾荒廢的學業。
能順利修補與女兒的關係,陳皎眉認為,自己從女兒小時候便會以說理的方式、與女兒溝通,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。她記得女兒念幼稚園的時候,有回晚上10時多還在彈琴,她告訴女兒「我們不要彈了,現在彈琴會吵到別人,人不是想要怎樣就可以怎樣。」結果隔天,當她問女兒想穿什麼衣服去上學時,女兒卻鄭重的回答她「人不是想要怎樣就怎樣的」。她趕緊再跟女兒說明:「如果你的決定會影響到別人,就不可以隨以心所欲。但如果不會影響到別人,就可以自已做決定」。
陳皎眉說,孩子不論年紀大小,都應該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溝通。只要能用小孩子可以了解的方式進行,便會發現孩子其實比父母想像的更能了解很多道理。家長不要認為道理等孩子長大自然就會知道,如果父母沒有說,孩子怎麼會知道如果?
現在念大四的女兒,一星期有一天半當媽媽的兼任助理,幫媽媽處理一些庶務工作,也學習做研究。陳皎眉曾告訴女兒,會如同要求其他助理一般的嚴格,結果沒想到家裡的嬌嬌女,對長官媽媽交代的任務卻都能順利達成,讓陳皎眉很驚訝,也深深感覺小女孩長大了。
陳皎眉開玩笑的說,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絕對不要想當100分的父母,因為「當我們有孩子的時候,上帝並沒有附上產品使用說明書」,父母只要盡了心,孩子會有感覺,只要盡了力,孩子就有無窮可能。
留言列表